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更多資訊

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(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/綜合報導)一名34歲的職業軍人,嚴重左腳痛麻及無力,無法走路,背部也劇烈抽痛,坐立難安,十分痛苦。就醫確診為很難診斷的極外側椎間盤突出。為克服傳統手術缺點,醫師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,在清晰手術視野下夾除共達7.5公分病灶,傷口小、破壞組織少,且手術時間短,術後3小時即可下床走路,恢復往日英姿。

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,患者在出勤時意外撞擊受傷,不僅左腳嚴重疼痛,甚至從臀部、大腿、小腿、足背延伸到足底都有重麻木、抽痛與無力,背部也伴隨抽痛,依患者症狀加上影像學檢查,可判斷為腰椎第4、第5節(L4-5)急性椎間盤破裂,且在分型上,屬於是很難診斷的極外側椎間盤突出。

鄭本岡因組織游離 應用傳統手術風險較高

楊椒喬院長進一步說明,由於椎間盤破裂游離,壓迫神經的位置是在椎管外,這位置不僅核磁共振掃描(MRI)檢查下容易被誤判,導致治療效果不佳。若接受傳統手術,傷口將長達5公分以上。

因位置關係,為清理游離的椎間盤組織,也必須破壞較多椎骨與組織,易引起脊椎不穩定,病患有時被迫要接受脊椎融合手術。傳統手術應用此病症還很容易誤傷鄰近的神經及引起出血過多,術後也易因傷口疼痛與下背痛無法下床,不僅手術時間平均耗費約3至6小時,且須住院至少1周,恢復期也長達3至6個月。

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 精準夾除降損傷

在精準診斷前提下,同時排除傳統手術的種種缺點,楊椒喬院長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。使用局部麻醉,在清晰的手術視野下,以新式脊椎內視鏡深入椎間盤游離的位置直接予以夾除,夾除的游離椎間盤共達7.5公分。不但達到神經減壓效果,快速解除病患的麻痛無力,且避免大範圍破壞椎骨、組織及出血過多,能避免脊椎的不穩定。

楊椒喬院長表示,病患在手術當中可以和醫師互動對話,造成神經根損傷的機率相對減少。傷口只有0.6公分,手術時間也只有1小時,術後3小時即可健步如飛,輕鬆自在的下床走路,隔天即出院返家休養。此手術治療,有效解決病患痛苦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pf11hr73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